“行走的思政课”:走进延安

发布者:sizheng发布时间:2023-11-05作者:浏览次数:733

行走的思政课:走进延安 

 11月3日至5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老师带领学生前往延安,开展“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感悟延安精神”的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,用双脚追寻课本中的真理,在实践学习中感悟延安精神,传承红色基因,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

 

梁家河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

实践教学队伍首先来到梁家河这个“有大学问的地方”,感受习近平总书记“我将无我、不负人民”的责任和担当。大家参观了习近平总书记插队时生活过的窑洞。当时的梁家河,山大沟深、交通落后、土地贫瘠、降雨很少,自然条件很差,生活条件极为简陋,但作为大队书记的习近平,没有被恶劣的环境所阻挡,每天琢磨的一件事就是怎么能改变梁家河,带领村民们过上好日子。听说沼气能让大家用上电灯、做饭,习近平自费到绵阳学习,回来以后在梁家河办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。修路、打井、种蔬菜、建磨坊、裁缝铺、铁业社、代销点,乡亲们需要什么,习近平就做什么。“在中国当时最贫瘠的土地上劳动生活,解决农民所思所想所盼,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,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生动实践。我想,梁家河之所以是有大学问的地方,和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是分不开的。”22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三班崔小静说道。

延安既是落脚点又是出发点

实践教学队伍随后前往杨家岭革命旧址。这里曾是党的中央局、中央委员会的住所和办公地。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,许多党的领导人和同志们在这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。走进中央大礼堂,“同心同德”“坚持真理”“修正错误”等标语清晰可见,里面的陈设仍然保持着78年前的风貌,与之不变的还有赓续红色血脉、传承奋斗精神的时代本色。聆听讲解员的生动介绍,大家仿佛置身于那段动人的红色历史中,从延安整风运动到延安文艺座谈会,从党的七大到窑洞对,这里凝结着红色印记,承载着红色基因。在这里,确立了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引的正确政治方向,开展了体现自力更生艰苦朴素精神的大生产运动,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大,领导了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革命。

党的二十大闭幕后的第一站,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延安,瞻仰革命圣地,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,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、传承奋斗精神,在新的赶考之路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。这是跨越历史的对话,也是面向未来的宣示。同学们走在石板路上,仿佛能听到先辈们的脚步声,看到他们怀着崇高理想的目光,感悟他们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精神。

     延安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

最后一站是延安革命纪念馆,师生共同参观了《伟大历程——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》,依次参观了“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”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”“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验区”“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”“延安精神永放光芒”等展览内容,一起回顾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峥嵘岁月,进一步深刻领悟了延安精神的内涵。 

习近平总书记说,“1969年1月,我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,就到了梁家河,在这里一待就是七年。当年我走的时候,我的人走了,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......”11月5日,实践教学分队也将离开这里,伴随学生们同行的还有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、勇于担当、勤于修身的坚毅精神。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,也是新中国的摇篮。沿着总书记的脚步,同学们在回望红色记忆的同时,也见证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。

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,落实“‘大思政课’要善用之”的要求,充分利用红色资源、赓续红色血脉,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,在“行走的思政课”中,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让青年大学生在真切感悟中体会理论和真理,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,持续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