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二、一二、一二……5月13日上午,南区大学生活动中心实验小剧场传来此起彼伏的口号声。在江婷老师的《心理健康教育》团体辅导课现场,2024级翻译专业的同学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参与“无敌风火轮”项目。同学们分组后迅速投入紧张筹备,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报纸粘贴技巧,有人拉开长长的胶带,有人蹲着固定报纸的连接处,有人细心地粘斜角加固,目光中满是专注。当“风火轮”初具雏形,各组队员挤入狭窄空间,搭手、屈膝、横蹲……大家用各种形态却依然无法全部挤进去。这时,有的组开始默默地剪切重组“风火轮”,有的组开始商量肩并肩喊着节拍同步前进。当最终6条“风火轮”都冲过终点时,掌声与欢笑声里洋溢着团队共克难题的喜悦。
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,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收获感,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心理健康教学部于本学期尝试推出“团体辅导课”,通过一系列的团体游戏引导学生融入互动、体验感悟,生动呈现了沉浸式课堂的实践范式,获得了学生广泛好评。
“团体辅导课”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,将上课地点从普通教室转移至南区大学生活动中心实验小剧场,将学生从固定的课桌椅旁边解放出来,以小组互动为核心,围绕人际沟通、情绪管理、自我认知等主题,通过“松鼠与大树”“桃花朵朵开”“幕布识人”“无敌风火轮”等丰富有趣的团辅项目,让同学们参与团队协作、角色扮演、游戏放松等活动,通过沉浸式体验,逐步打破人际壁垒,学会以积极视角应对各种心理困境与挑战。24翻译2班的罗圣雅同学分享:“今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断突破自我,认识了新的朋友。在合作过程中克服困难,增强了我们彼此的信任和理解。”
据心理健康教学部主任熊英老师介绍,传统讲授式课程难以满足学生深层心理需求,近几个学期教学部持续推动课程教学创新,着力强化实践环节,帮助学生实现从“被动接受”到“主动建构”的转变,在沉浸式体验中赋能成长。前期全覆盖开展的“艺术疗心课”,融合绘画、手工制作等艺术形式,引导学生在非语言表达中释放情绪,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觉察和接纳真实自我。“艺术疗心课”能够提供表达出口,“团体辅导课”可以创造支持性氛围,两者结合可有效提升心理课程育人的效果。下一步,教学部将继续探讨课程升级方案,推动课程从“知识传授”向“能力培养”转型,精准回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发展需求。